高端配备制造业模具及基础件政策解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代表,中国在苏联大规模援助下迅速建立起相当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但这不代表中国从此自己具备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前苏联在基础研究、电子和机械元器件领域与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也很大。实际上应该说前苏联强大的军工产品实力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颇有风格的集成创新能力,但在材料、集成电路和精密机床等领域与美日德的差距一直非常大。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十二五”规划于5月初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这是继2006年因外资不断并购国内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引发国内争论,致使《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出台、2009年初因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为期3年的《装备制造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又一纲领性政策文件。
在此之前,科技部已正式公布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依然严峻——“构成智能制造装备或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如新型传感器等感知和在线分析技术、典型控制系统与工业网络技术、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大功率变频技术、床身铣床特种实行机构等”。
长期关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金模网CEO、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扩张得益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以及发达国家因市场饱和的低端产业转移,但中国制造业的基础依然薄弱,尤其是在材料、传感器、轴承等机械基础元部件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巨大。在薄弱的基础上,即使整体设计能力实现突破,也难以最终制造出高端产品。
“十一五”时期,科技部在863计划先进制造主题领域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领域对石油化工、汽车等典型行业高性能传感器、流程工业数字化仪器仪表以及轴承、液压元件等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都设立了课题,但记者还没有在科技部官方网站上发现前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通过组织验收的公开信息。而作为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的传感器,国家863计划自“十五”时期就开始立项,但至今没有出现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而在另一新兴产业智能电网领域,中国虽然有超过600多家电表终端企业,但在国家电网企业的两轮智能电表解决方案公开招标中,没有一家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入围。